制播分离在英国已经相当成熟,但在中国从提出到推行至少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1999~2003年,标志性事件是电视剧制播分离的初步实现和最早一批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涌现;第二次是2009年至今,以央视、上海、湖南等为代表的传统电视台开始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制播分离,本轮播出方的首先开放为制作公司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双方合作模式更趋多样。
一场充满变数的制播分离改革让我们对中国电视的未来充满遐想。
1.趋势一: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激励
英国电视制播分离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各种行政性法令的推动,在中国这一因素的影响更大,各种政策或直接或间接成为推动制播分离的因素。富余的时段、团队的欠缺、丰富节目类型的需求等都为制作公司创造了机会。
参照国外的历史,笔者预计中国未来很有可能还将出现有关制播分离更详细、具体的政令,如对时段、比例的要求,对版权的保护,对权益的划分等。英国1990年的《广播电视法案》、韩国1990的《广播法》等就分别规定了电视台制播分离比例不能低于25%、30%,此举均成为电视台平台开放和制作公司全面兴起的加速器。
同样英国的相关政令还明确了营销权归电视台,节目版权归制作公司,界定和保护了双方的利益。若类似的政令在中国实施,必将对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和交易市场带来影响,进一步刺激市场的开放与繁荣。
2.趋势二:电视节目创意生产全面市场化
电视制作和交易的市场化是制播分离的典型特征,制作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内在动因。2014年以来,一些新的制作力量不断加入:
一是从电视台走出的一批公司,其中既有央视、湖南、上海、湖北等投资的公司,又有江苏、湖南等自身团队独立出来的公司;
二是由原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跨界转型而来的制作公司,如蓝色火焰、光线;
三是来自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如优酷土豆、阿里巴巴、腾讯视频等。
影视公司是未来制播分离的执行主体,它的丰富和多元是中国电视市场化的重要信号。
未来,电视制作的市场化将不单只是制作主体,而是具体制作环节的市场化和专业分工的形成。一些工种如演播厅、摄录器材、后期剪辑、摄像、灯光舞美、艺人调配、受众调研、专业咨询等或将全面市场化。
支撑这些领域繁荣的除了几家跨媒体、跨产业的大型公司,更多的将是一批小而美、定位某个专业细分领域的中小公司,大小公司之间构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生态链关系,由此产生的创业机会和人员流动值得关注。
3.趋势三:专业人才多平台自由流动
市场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才的自由流动,新成立的大批专业公司求才若渴,来自电视台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它们“挖角”的首选。2015年,不少电视台中高层人才跳出体制、走向市场,有的被高薪挖走担当制作公司、视频网站的核心骨干,有的自主创业成立影视公司,纷纷加入了制播分离的改革洪流。更具弹性的薪酬待遇、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成为电视人走出体制、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
未来,电视台专业人才的流动可能会更频繁,覆盖范围将从中高层向基层蔓延,尤其是一些与市场化对接的专业工种如演播厅、摄像、灯光、舞美、后期等都将逐步放开,流动的最终结果就是变成类似英国那样的自由职业者。人才的流动也不再只是从电视台流向其他平台,而是会在不同平台、不同公司之间按照某个项目自由流动和组合,同时市场还可能将出现若干服务于制播双方人才流动的信息交易和合作平台。
对电视台而言,要稳住核心人才,就要与市场接轨,打破界限,探索面向台内或台外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弹性的薪酬制度,对人才的认识也要从过去的全才思想、领导思维逐步转化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视。
4.趋势四:广电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进展
体制改革是广电媒体在本轮制播分离浪潮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制播双方的关系地位发生变化,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化,除了收取制作费,制作公司还希望能在营销、产业、资本等层面争取话语权,同时电视台也借势成立面向市场的节目公司,如灿星、天娱、天择、长江等,这迫使传统电视台必须改革现有体制,适应市场和角色的变化。
二是互联网企业扁平化、高效的管理体制吸引优秀电视人,倒逼电视台改革,如上海、福建等省台尝试推行的制片人中心制就是借鉴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色。
未来,广电媒体的制播分离不再只是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分离,而是事业和产业属性的本质分离。事业部分,如新闻报道、宣传管理,仍将按照现行模式执行;产业部分,如影视剧、非新闻类节目、新媒体等,则将参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广电内部的人事、财务、体制改革将全面接轨市场,更精简的团队、更扁平的流程、更高的效率等都将逐步变成现实。
5.趋势五:原创创意接轨国际市场
在内容为王和收视竞争的压力下,各家电视台节目推陈出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电视的娱乐属性不断被放大,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极大满足。但也带来了一个显著问题:重产量、轻质量,重模仿、轻原创。打开电视,引进节目、模仿节目占据绝对主流,本土模式输出到海外的更是寥寥无几,与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真正的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以失守文化阵地为代价。
制播分离下,自由、弹性的机制环境是电视人创意的沃土,创意的价值和地位将与内容本身发生转换。在英国,制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做节目,而是创意,一个畅销全球的模式可以为公司源源不断地贡献利润。
未来,随着制作力量的市场化和电视平台的开放,跨平台跨区域的内容生产、创意和模式的买卖交易都将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在此驱动下,把脉本土文化、融入国际语言的原创模式将大量涌现,并作为中国文化的新标识走向海外。
制播分离在中国的大幕才刚刚拉开,广电体制改革、市场化加速、人员自由流动等在今天看来仍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未来都有可能变成现实。顺应潮流,积极转型,将是电视人最好的选择。(作者李威、马琼芳、胡慧 ,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传媒中心总编室)